
在湘东蜿蜒的山水之间,有一座千年古邑——攸县。这里不仅流淌着洣水的清波,更孕育出五件享誉全国的“地域珍宝”:攸县茶油、攸县香干、攸县米粉、攸县麻鸭、攸县辣椒。这五件“地域珍宝”,如同五枚熠熠生辉的文化印章,镌刻着攸县独特的自然禀赋与人文智慧,共同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温度与故事。
一、千年油香:攸县茶油的生命礼赞
“湘东油库”的美誉并非虚名。行走在攸县的山野间,漫山遍野的油茶树构成独特的生态景观。这些看似朴素的树种,却有着八百年的栽培历史,其中“薄壳香”品种更是在1965年获得国家林业部命名认证,成为攸县油茶的杰出代表。
攸县茶油的珍贵,首先源于自然的馈赠。当地特有的红壤土质、亚热带季风气候,以及充足的日照和降雨,为油茶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。但更令人惊叹的是攸县人的匠心:他们坚持传统“霜降籽”采摘标准,只在霜降前后采摘果实,此时茶果油脂含量达到峰值;采用古法冷榨工艺,最大限度保留茶油的活性物质。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,体现了中国农耕文明“道法自然”的哲学智慧。
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在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记载其“润肠清胃,杀虫解毒”的功效,王世雄在《随息居饮食谱》中盛赞“诸油惟此最为轻清”。现代研究证实,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%,远超橄榄油。在攸县的饮食文化中,茶油不仅是烹饪佳品,更是生命健康的守护者:新生儿用茶油按摩肌肤,产妇用茶油调理身体,老人用茶油预防心血管疾病。这种代际传承的养生智慧,让茶油超越了普通食用油的范畴,成为融入血脉的生活仪式。
二、方寸之间:攸县香干的匠心哲学
如果说茶油是山野的馈赠,那么攸县香干则是人文智慧的结晶。这块看似普通的豆制品,却蕴含着惊人的文化能量——它让攸县这个湘东县城,凭借豆腐之名走向全国。
攸县香干的独特,首先体现在选料上的苛刻:只选用本地“八月黄”黄豆,这种生长在洣水冲积平原的豆种蛋白质含量异常丰富。更精髓的是制作工艺:采用攸县特有的山泉水浸泡,用杉木甑蒸煮,以石膏点浆的技艺拿捏得恰到好处。最后经过三道压制、五道卤制,方成就其“细嫩爽滑,甘甜纯清”的独特口感。
最令人称奇的是其“刀切面光滑,不易碎,耐煮好夹”的物理特性,这背后是攸县豆腐匠人百年经验的积累。老师傅们通过观察豆浆的凝固状态,就能判断点浆的最佳时机;通过手指对豆腐的触感,就能调整压制的力度。这种无法用仪器量化的经验传承,正是中国传统手工业的智慧精髓。
在攸县人的生活中,香干早已超越食物本身:宴席上必有香干寓意“代代平安”;远行的游子行囊里总少不了几块家乡香干;甚至发展出“香干宴”——香干炒肉、香干炖鱼、香干凉拌等数十种做法。这种将普通食材发挥到极致的创造力,体现了攸县人务实又精致的生活哲学。
三、银丝千缕:攸县米粉的时间对话
在攸县的早餐街上,总能听到这样的招呼声:“呷粉咯!”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,是唤醒攸县清晨的号角。这种以大米为原料的传统食物,串联起攸县古今的生活图景。
攸县米粉的制作是一场与时间的精细对话:选用早籼米浸泡12小时,磨浆发酵6小时,蒸煮后经竹筛压丝,最后在湘东的阳光下自然晒干。整个流程需历时三天,却坚决不添加防腐剂。正是这种对传统的坚守,造就了米粉“水煮不糊汤,干炒不易断”的独特韧性。
在古代,米粉曾是稀缺美食,只有喜庆宴席和重要节日才会出现。县志记载,宋元时期当地就有“嫁女备粉百斤,以示丰足”的习俗。随着技术进步,米粉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,但其中蕴含的仪式感从未消退:生日要吃长寿粉,春节要有炒粉,冬至必食汤粉。这种食物与节庆的绑定,构建了攸县人的文化时间轴。
如今,米粉更成为连接故乡与他乡的纽带。许多攸县人在外地开设米粉店,用一碗地道的攸县米粉慰藉乡愁。机械化生产让米粉走向全国,但最地道的味道依然藏在攸县老街的手工作坊里——那里还保持着“看天做粉”的传统,阳光的温度、空气的湿度,都最终影响米粉的口感。这种与自然节律共舞的生产方式,是现代工业无法复制的文化基因。
四、水上精灵:攸县麻鸭的生态智慧
“攸县麻鸭甲天下”,这句民谚背后是1700多年的养殖历史。早在东汉时期,攸县先民就开始了稻田养鸭的实践,创造出“鸭稻共生”的生态农业模式。
攸县麻鸭的珍贵在于其独一无二的品种特性:体型小巧似船,善于在稻田中穿梭;生长快、成熟早,70日龄即可产蛋;年产蛋量高达280枚,远超普通鸭种。这些特性的形成,是自然选择与人工选育的完美结合——农家世代挑选最适应本地环境的鸭种繁殖,最终培育出这个国家级蛋鸭品种。
最体现生态智慧的是传统饲养方式:春季将鸭苗放入休耕的稻田,吃食杂草和害虫;夏季鸭群在禾苗间巡游,既除了虫害又提供了天然肥料;秋收后鸭群啄食散落谷粒,育肥准备产蛋。这种循环农业模式,避免了化肥农药的使用,保持了农田生态平衡。2007年攸县麻鸭入选国家种质资源基因库,正是对其生物多样性和文化价值的双重认可。
在攸县的饮食图谱中,麻鸭更是多重角色的存在:鲜鸭蛋腌制咸蛋,蛋白嫩如凝脂,蛋黄红沙流油;老鸭炖汤是滋补圣品;板鸭制作技艺被列入非遗名录。这种对一种物种的全方位开发利用,展现了农耕文明物尽其用的生存智慧。
五、火辣性格:攸县辣椒的文化体现
在攸县的这五件“地域珍宝”中,辣椒似乎最为平常,却最能映射地方性格。皇图岭的牛角椒肉厚微甜,坪阳庙的朝天椒辛辣浓香,这两种性格迥异的辣椒,恰似攸县人的双重特质:对外热情如火,对内温厚包容。
辣椒在攸县的种植史,是一部食物本土化的典范。明末辣椒传入中国后,攸县人并没有简单复制川贵的麻辣,而是培育出适合本地口味的品种:牛角椒适合鲜食,炒香干时增香不减味;朝天椒适宜制粉,撒在米粉上提鲜开胃。这种改造外来作物的创新能力,体现了湖湘文化“经世致用”的精神。
在攸县的饮食体系中,辣椒从来不是主角,却是不可或缺的调和者:茶油需要辣椒增香,香干需要辣椒提味,米粉需要辣椒激鲜,甚至麻鸭也要用辣椒祛腥。这种“和而不同”的调味哲学,暗合了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。而攸县人“无椒不成席”的饮食传统,更塑造了当地人敢闯敢拼、豁达热烈的性格特质。
如今,这些地标产品也都正经历着现代化的转型:茶油开发出护肤品,香干实现标准化生产,米粉出口海外,麻鸭建立基因库,辣椒发展深加工。但攸县人始终明白,真正的价值不仅在于产品本身,更在于背后千年传承的生态智慧和生活哲学。
当我们在城市超市拿起一瓶攸县茶油,在餐馆点一盘攸县香干,品尝的不仅是食物的味道,更是一方水土的故事,是一个民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。这或许正是这些产品的终极意义——让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们,依然能够通过味觉与土地保持联系,记住我们来自何处,又将走向何方。
责编:向佳
来源:攸县融媒体中心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【2022-3-26成长ABC】高楼小学:红色文化浸润 爱驻最美村小
【2022-2-26成长ABC】以爱筑校 护航成长
【2022-01-08成长ABC】株洲市最美村小之丫江桥仙石小学:用心育人 用情润心
【2021-12-11成长ABC】国培育精英 携手促提升
【2021-11-13成长ABC】攸县话,你会说吗?
【2021-10-30成长ABC】“芙蓉学校”花开攸州 乡村教育再添新军
【2021-10-16成长ABC】风雨中的向阳花
【2021-10-02成长ABC】不惧挫折 坚毅前行
下载APP
分享到